Tuesday, October 26, 2010

法國反退休法案鬥爭中的青年身影(二)

    然而,除了這類隸屬左派正典的青年論述,法國還存在另一種青年問題:郊區青年受到的系統性歧視與排除。由於貧窮、失業與外籍低技術移民在某些貧困郊區的集中,伴隨著法國勞力密集產業的外移,讓貧困郊區中長大 (且多具有移民後裔背景) 的青年在總體教育與就業市場中備受歧視,部分地區青年失業率超過五成。而薩柯奇自從 2005 年擔任內政部長到 2007 就任總統後採兩手策略統治:一手減少公共投資彌補減稅缺口、一手強化治安憂慮將貧窮「問題化」為少數弱勢群體的罪責,除了曾直指郊區少年為「人渣敗類」的經典發言,還加強緝捕遣返無證移民、減少家庭育兒津貼、以及取消類社工性質的「社區警察」制度,任命配槍的中央級警察巡邏郊區。配槍警察的進駐讓郊區少年和警察的關係動輒劍拔弩張,也大大增加了警方誤傷、誤殺、濫用武力的機會。當貧窮與國家暴力成為日常生活的真實,郊區高中生往往對社會不平等的感應更強烈,並且將抗爭作為引起社會關注其困境的機會。起跑點的貧困隨著政府縮編公共支出而雪上加霜,不管是教師員額的遽減或醫院、社區中心等公共服務的縮編,都讓原本即資源匱乏的郊區居民相對剝奪感更強烈。「我從中學升上高中後感受很深,因為教師不夠,只好增加班級學生人數,結果心力交瘁的老師根本沒辦法好好地照顧每個學生需要,我們也無法充分地跟老師溝通,瞭解教材內容。所以我們反對這個政府的施政方針。」Amy如是說。


"我們是最後的一代,拿出權力來,改變一切!"
    相較於能夠對分配問題侃侃而談的都市知識青年,郊區青年的文化資本大不如前者,在社會抗爭中現身/聲的渴望卻更強烈;暴力的不平等造成抗議手段的激化,因此在古典的和平示威行動外,偶爾在示威現場也出現各種以激烈形式爭取注目的洩憤行為。警民衝突成為媒體好捕捉的畫面,自 2006 年反 CPE 運動開始,媒體討論中出現了「Casseurs (搗毀者)」名詞,專指在遊行中搶劫、毆打警察或示威者、搗毀公物與街道商店者。一如台灣政府創造了「逃跑外勞」一詞來粉飾移工選擇雇主自由的闕如,法國媒體與右派政府也無所不用其極地將「搗毀者」與全體「抗議青年」畫上等號,鼓動大眾對青年上街的恐懼偏見,詆毀青年抗議的正當性。同樣的劇情在本次運動中又上演:1020日,媒體爭相報導里昂街頭出現了一群年青人砸毀商店的影像,內政部長Brice Hortefeux 迅即乘直升機抵達現場作秀痛批,總統也親上電視節目加以譴責,但Youtube上卻流傳著便衣警察喬裝入遊行隊伍中打人的影像,而警察在郊區抗爭中執法過當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 (十月十三日,一位高中生在巴黎近郊 Montreuil市學校門口抗議時即遭空氣彈誤傷眼睛,影像如下)。長期在貧窮社區蹲點的世界報記者 Luc Bronner 因此形容「郊區青年的動員與退休法案的關係不大,它暴露的問題更深刻、更嚴重、能量更不可預測,因為它同時揭示了世代不平等和空間的不平等。而法國政府正在壓抑這一切,並藉由妖魔化抗議青年操縱年長選民對年青世代的恐懼。橫豎郊區少年已經放棄投票了,在總統大選一年半前,這個算盤似乎合算。」(Le Monde 21/10/2010, 為何法國將其青年視為危險而非希望?)世代偏見與不平等透過投票傾向而複製,聽起來像是民主的玩笑,卻也是觀察法國青年運動時不可忽略的黑暗現實。




校園走廊牆上的塗鴉文字 :
「國家與資本家只聽得懂一種語言:罷工,圍堵工廠學校,和搞破壞。」


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