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的耶誕節,當許許多多國家在寧謐中歡慶平安夜時,希臘首都雅典仍未從三週前爆發的暴動中平息。
自從12月6日一位少年遭警方槍殺身亡後,暴亂、示威、警民衝突在雅典街頭全面引爆,至今未歇,並且引起超過22個國家的公民聲援行動。而看在許多分析者眼中,雅典青年的憤怒所點亮的不僅是希臘國內數十年來的政經沉痾,更可能預示全球資本主義不均發展下,一波交纏憤怒、抵抗與無奈的「青貧世代」之逐漸成形。
12月6日黃昏,15歲少年格里戈羅普洛斯(Alexandro Grigoropoulos)在與警察口角中遭開槍射殺身亡。當晚,抗議便在全國各地蔓延,示威者以石塊、汽油彈、塗鴉宣洩不滿,燒毀車子、銀行與商店,佔據大學罷課;此後,警察與青少年的對峙日益激烈,國際特赦組織在12月9日出面批評希臘警方執法過當,12月10日工會發起全國罷工,群集於首都「民主廣場」表達對政府不滿。其後,抗爭持續擴散,儘管總理、總統、內政部長都為此道歉,但仍未有進一步政治行動回應少年與工會的批評,直到24日,抗爭仍持續,無人能預料這場騷亂將如何收場。
事實上,少年之死只是一個偶然的火種,在政府長期效能不彰下,深刻的憤怒、絕望早已蓄積等待燎原。
二次大戰結束後,希臘政治便深受冷戰結構的影響,不僅美蘇都覬覦其戰略地位,社會內部也陷入長期的左右對抗,內政更受到美國的深刻干預。1967年至1974年,希臘經歷7年由美國主導的軍政府統治,直到1974年大規模的學生運動才迫其垮台,創立議會民主體制。
然而,貪腐、政治不透明、警察濫權始終籠罩內政,而儘管加入歐盟後GDP經濟成長加快,總體財富的增加卻未轉化為平均國民生活品質的提升,希臘的年輕人失業率超過25%,殘破的社會安全網與蓬勃的地下經濟,迫使許多人兼兩、三份工作餬口,而雅典的生活花費卻高達紐約的90%,英國國家廣播電台報導於是以「歐洲的物價和非洲的工資水平」形容希臘年輕人的生活處境。也因此,希臘學者史普達拉奇(Mikalis Spourdalaki)將此騷亂形容為「一場對抗社會不平等的戰役」。
然而,希臘青年絕非唯一在全球資本主義發展中感到絕望的族群。從2005年底法國郊區少年的暴動、2006年春天同樣發生在法國的「反《首次僱用契約》運動」,到這次希臘青年的抗爭,三波抗爭容或有不同的形式與動員對象,卻分享著同樣的情緒:年輕學生與勞動者對國家無能阻止日益擴張的貧窮、不平等的深刻憤怒。
仔細比較這三場抗爭,希臘抗議的抗爭主角和動員網絡較接近「反《首次僱用契約》運動」,都是由家境較優的中產階級學生主導發起、工會支持聲援,讓青年貧窮問題獲得重視;然而,希臘抗爭的行動內涵卻更接近2005年的法國北非少年抗爭:同樣由警察「誤殺」事件引爆,同樣以極其醒目怵人的暴力形式呈現抗議,並且同樣地缺乏中心領導組織與明確訴求,媒體所能夠捕捉的唯有一團團被燒毀的汽車、滿目瘡痍的碎玻璃,無可忽視的憤怒下,是對整體政經制度的徹底絕望。
許多分析者注意到:雅典暴動之所以不同於法國少年叛亂,在於後者還包括了對種族歧視的抗議,而比較這三波抗爭的異同,逐漸清晰的訊息是:資本主義全球化在不同國家政經脈絡下會排擠不同身分、階級、種族稟賦的對象,但,工作條件的降低、生存成本的提高,與尊嚴工作的萎縮,是全球青年都要嚴陣以待的壓迫。換句話說,走過經濟起飛的豐饒年代,當代青年正一步步目睹體制耗竭後的浩劫。
相較於歐洲社會深厚的抗爭傳統,台灣青年雖然不習慣集體抗爭,卻未必有更多方法逃脫於生存的焦慮。邁入新年,我們是否有樂觀的權利?在巴黎和雅典後,下一場火會在何處點燃,儘管無從預知,但在裁員、降薪、減稅的呼聲中走入新年,團結要求政府捍衛尊嚴生活、保障教育與工作權以抗拒市場力量,是青年勞動者唯一的出路。
(九五聯盟執行委員)
自從12月6日一位少年遭警方槍殺身亡後,暴亂、示威、警民衝突在雅典街頭全面引爆,至今未歇,並且引起超過22個國家的公民聲援行動。而看在許多分析者眼中,雅典青年的憤怒所點亮的不僅是希臘國內數十年來的政經沉痾,更可能預示全球資本主義不均發展下,一波交纏憤怒、抵抗與無奈的「青貧世代」之逐漸成形。
12月6日黃昏,15歲少年格里戈羅普洛斯(Alexandro Grigoropoulos)在與警察口角中遭開槍射殺身亡。當晚,抗議便在全國各地蔓延,示威者以石塊、汽油彈、塗鴉宣洩不滿,燒毀車子、銀行與商店,佔據大學罷課;此後,警察與青少年的對峙日益激烈,國際特赦組織在12月9日出面批評希臘警方執法過當,12月10日工會發起全國罷工,群集於首都「民主廣場」表達對政府不滿。其後,抗爭持續擴散,儘管總理、總統、內政部長都為此道歉,但仍未有進一步政治行動回應少年與工會的批評,直到24日,抗爭仍持續,無人能預料這場騷亂將如何收場。
事實上,少年之死只是一個偶然的火種,在政府長期效能不彰下,深刻的憤怒、絕望早已蓄積等待燎原。
二次大戰結束後,希臘政治便深受冷戰結構的影響,不僅美蘇都覬覦其戰略地位,社會內部也陷入長期的左右對抗,內政更受到美國的深刻干預。1967年至1974年,希臘經歷7年由美國主導的軍政府統治,直到1974年大規模的學生運動才迫其垮台,創立議會民主體制。
然而,貪腐、政治不透明、警察濫權始終籠罩內政,而儘管加入歐盟後GDP經濟成長加快,總體財富的增加卻未轉化為平均國民生活品質的提升,希臘的年輕人失業率超過25%,殘破的社會安全網與蓬勃的地下經濟,迫使許多人兼兩、三份工作餬口,而雅典的生活花費卻高達紐約的90%,英國國家廣播電台報導於是以「歐洲的物價和非洲的工資水平」形容希臘年輕人的生活處境。也因此,希臘學者史普達拉奇(Mikalis Spourdalaki)將此騷亂形容為「一場對抗社會不平等的戰役」。
然而,希臘青年絕非唯一在全球資本主義發展中感到絕望的族群。從2005年底法國郊區少年的暴動、2006年春天同樣發生在法國的「反《首次僱用契約》運動」,到這次希臘青年的抗爭,三波抗爭容或有不同的形式與動員對象,卻分享著同樣的情緒:年輕學生與勞動者對國家無能阻止日益擴張的貧窮、不平等的深刻憤怒。
仔細比較這三場抗爭,希臘抗議的抗爭主角和動員網絡較接近「反《首次僱用契約》運動」,都是由家境較優的中產階級學生主導發起、工會支持聲援,讓青年貧窮問題獲得重視;然而,希臘抗爭的行動內涵卻更接近2005年的法國北非少年抗爭:同樣由警察「誤殺」事件引爆,同樣以極其醒目怵人的暴力形式呈現抗議,並且同樣地缺乏中心領導組織與明確訴求,媒體所能夠捕捉的唯有一團團被燒毀的汽車、滿目瘡痍的碎玻璃,無可忽視的憤怒下,是對整體政經制度的徹底絕望。
許多分析者注意到:雅典暴動之所以不同於法國少年叛亂,在於後者還包括了對種族歧視的抗議,而比較這三波抗爭的異同,逐漸清晰的訊息是:資本主義全球化在不同國家政經脈絡下會排擠不同身分、階級、種族稟賦的對象,但,工作條件的降低、生存成本的提高,與尊嚴工作的萎縮,是全球青年都要嚴陣以待的壓迫。換句話說,走過經濟起飛的豐饒年代,當代青年正一步步目睹體制耗竭後的浩劫。
相較於歐洲社會深厚的抗爭傳統,台灣青年雖然不習慣集體抗爭,卻未必有更多方法逃脫於生存的焦慮。邁入新年,我們是否有樂觀的權利?在巴黎和雅典後,下一場火會在何處點燃,儘管無從預知,但在裁員、降薪、減稅的呼聲中走入新年,團結要求政府捍衛尊嚴生活、保障教育與工作權以抗拒市場力量,是青年勞動者唯一的出路。
(九五聯盟執行委員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